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基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,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(BSG)每周给财新·牛津访问学者安排一位教授,进行一个小时的一对一交流。第一周,学院就给安排了长期关注非洲与贫穷问题的知名经济学家保罗·科利尔(Paul Collier)教授。

Collier教授是英国政府非洲委员会顾问,国内入选理想国系列文章的《战争、枪炮与选票》即出自他之手。早在2008年,他就出版了《最底层的十亿人》(The Bottom Billion),该书获地了Lionel Gelber、Arthur Ross等多个图书界别的重量级奖项。他还专门出版有一本专注资源领域的《被掠夺的星球:我们为何及怎样为全球繁荣而管理自然》(The Plundered Planet)。为表彰其“对学术和发展的贡献”,Collier教授被授予了CBE勋章;且因对“对非洲研究和政策变化的贡献”,他还获得了骑士勋章。

因为刚刚写完一篇封面文章《新能源找矿》,也一直在跟踪中国资源企业在当地的发展,我自认对非洲还算了解:非洲资源富集,但部分国家政局不稳、军权当政,多数国家基建薄弱,员工效率也低…但在现在越发割裂的时局之下,非洲对中资企业是机遇之地,也挑战重重。这显然是一个被动视角。

面对这些非洲问题,Collier教授倒是开宗明义:非洲国家虽然受够了(fed up with)欧美,但对中国也并不是十分满意。核心原因是:中国在过去20年里飞速崛起,虽在非洲投建了大量基础设施,但似乎更多只希望得到资源,却未将自己快速且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传授到非洲国家。

“中国认为非洲想要的,也许并不是非洲真正想要的。”Collier教授如此称。

非洲钴、铜、锂等资源丰富,目前生产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钴、超过十分之一的铜。联合国贸发会议(UNCTAD)发布的《2022年非洲经济发展报告》显示,83%的非洲国家高度依赖大宗商品,即非洲54个国家中,有45个国家的商品出口总额中,60%以上是矿产、冶炼、农业等初级大宗产品出口。

我迅速想到了非洲西部国家几内亚的西芒杜,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全球铁矿石格局的巨型项目,但在经历二十多年的争夺、行贿、和解、退出;到再招标、开发、叫停,现在在临时军政府调解之下,仍在中西方企业艰难博弈的进程之中,距离真正开发近在咫尺又似乎遥不可及。我也听过一些企业人士抱怨,非洲换届时局势混乱,只能留在项目营地以求安全。

非洲政局变动频繁,觊觎者众多,要助其政府能力建设,至少也应先做到自保?非洲政府真正需要什么?中国企业又可以做什么?

早自21世纪初开始,Collier教授就提出一个观点:资源是诅咒(resource curse)还是祝福(blessing),与公共治理与收入管理能力息息相关。如治理不善,会消解资源收入带来的发展机会,交易过程中的腐败又会反过来腐蚀其治理能力。

所谓资源诅咒,是指一个国家虽依傍丰富的自然资源,但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甚至陷入倒退之中。自然资源财富会挤压出口、打压工业生产:自然资源商品出口火热、价格上涨,结果国内货币升值、制成品出口价格上涨,进而又导致制造业竞争力下降,再反过来抑制增长。而因过度依赖自然资源,国家发展也在大宗商品的价格周期波动中,在繁荣与萧条之间反复摇摆,无法长期持续发展……

资源的勘探与开发,耗资耗时耗力。《被掠夺的星球》中,Collier教授就提出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:一是腐败,政府官员将资源财富从公共财政转移至私人口袋;二是信息不对称,如公司可以区分自己的收入、利润、超额利润等,但税务机关难以获得对等信息,以致财政收入受损;三是时间不一致(time-inconsistency),即政府在设计税收体系时难以考虑周全,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频繁,倒逼政府时不时调整权益金等条款。

基于此,要避免落入资源诅咒,Collier教授一直提倡,应打造一套健全的税收体系并配套强有力的政府治理能力,将资源红利(resource windfall)用于可持续的再投资,通过“良治”引导经济进行良性的发展循环之中。关乎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税收体系,应基于收入、生产,而非基于易被调整的利润,且要考虑价格大幅波动等意外情况的发生。

换言之,非洲需要的是技术支持以及能力建设,助其建设负责任的制度体系(accountable system),而非直接、没有监督与评估的借款与经济援助。

比如,他特别提到,中国在非洲的部分项目以基建换资源(Resource for infrastructure),不过这种交易不够透明,没有明确可衡量的货币价值,自然也没有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,极容易招致腐败、信息不对称、时间不一致等上述三大问题。因此,非洲政府内部需建立能力,对这些基建项目的招标、实施,进行更高层次的审核。

那么,现在企业可以做的是什么?在Collier教授看来,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透明度,合理纳税,同时提高本地就业率,向当地传授技术、经验,培养当地人才。这显然是一个更加主动的视角。

随着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存在感日益增强,要实现企业与当地的“双赢”,或许解题思路之一是换位思考,变被动为主动。

企业在前线的看法最为直接,让我以《新能源找矿》中部分企业负责人的看法作为结尾:企业的经营文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后续的经营安全性,在非洲等政策不够连贯的国家,中资企业不可过于激进,第一要务是符合当地规则,如买矿程序要正规,不可采用贿赂手段;运营合法合规、足额缴税、回馈当地,而非竭泽而渔、偷税漏税。目前,中资企业在ESG、环保等领域意识仍普遍较弱,未来应更加重视相关管控,让当地人更多参与并受益于项目。“收益本地共享,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法则”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罗国平

罗国平

3篇文章 166天前更新

财新传媒资深记者,专注能源资源领域发展与转型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3篇